亚洲日本欧洲精品,日本最强喷水少妇,大陆日韩欧美精品区一区二,自拍微拍福利精品在线资源

          復旦百科

          物理樓

          1952年10月,全國高校進行大規(guī)模院系調整,由復旦大學原數(shù)理系物理組,與其他高校調入的師生、設備,成立物理系。系址從原數(shù)理系600號樓(子彬院)遷至200號樓(簡公堂),同時,以400號樓(相輝堂)第一層為普通物理和中級物理實驗室以及實驗儀器儲藏室。這樣的分散式不利于教學科研的發(fā)展需要,學校決定建造新的獨立的物理大樓。新建筑選校園中心區(qū)域。1959年11月,物理樓破土動工,由同濟大學附設土建設計院(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前身)設計。[1]1960年年底,物理樓竣工,物理系所有機構、教研組和實驗室全部遷入,結束了分散在200號樓(簡公堂)、300號樓、400號樓等多處的狀況。

          物理樓原擬建八層高,建筑材料底層用大理石。后教育部認為太高大,削去了三層建造費用,調撥給西部某高校。(王零晚年回憶所提到)故改為高五層,以紅色為主調。建筑結構一體兩翼,氣勢宏偉。宛如一位儒雅的老者端坐于邯鄲校區(qū)中心,正對學校大門,笑迎八方來客,目送莘莘學子。

          在1984年復旦大學科學樓竣工前,物理樓匯聚了物理系大大小小多個實驗室,許多往事也耐人尋味。據(jù)復旦大學物理系王威琪教授回憶,“我今天能成為復旦大學生物醫(yī)學工程領域的學科帶頭人,還得益于從事基礎教學工作時打下的數(shù)學、物理、外語的扎實基礎。想當年我們總在復旦物理樓最東北的小房間里做實驗,那兒冬冷夏熱,被戲稱為‘自動冷熱間’。盡管材料、設備相對落后,我們往往從早上6:30工作到晚上10:30。在‘文化大革命’的背景下,開展工作的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。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,我和同事們在1975年取得了第一個科研成果——電磁血液流量計”。[2]已故老校長謝希德教授也在這幢物理樓里度過了幾十年的時光,如今她的辦公室原樣保留著,但已是人去樓空。好在睹物思情,手澤余溫尚存。無論是建國初期沖破阻力回國報效的赤子之心,還是文革歲月清掃廁所樓道、打磨硅片的非人遭遇,抑或是八十年代帶領物理學科撥亂反正走出陰霾、追趕科學前沿的不懈努力,物理樓幾十年的風雨,無言地見證了一切。正如樓前的兩株月桂樹,當年破土動工時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蓋矣。

          1997年5月,由香港恒隆集團董事、我校校友陳曾燾[3]、許啟明夫婦捐資的物理樓裝修改建工程竣工。次年5月23日,舉行竣工儀式,為紀念陳、許二先生的慷慨捐資,大樓被命名為“恒隆物理樓”。

          這座1980年代以前復旦的地標建筑,如今正煥發(fā)著新的青春活力。送舊迎新,守護著復旦的學術之魂。

          摘自《桃李燦燦 黌宮悠悠:復旦上醫(yī)老校舍尋蹤》